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我国著名的外语类高等学府,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北外校名的题写,体现了学校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本文主要从北外校名题写的历史沿革着手,探索北外校名由谁题写,校名题字背后的故事和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北外校名题写的历史变迁,深入剖析北外校名题字的背景和由来,旨在让读者全面了解北外校名题写的渊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名最初题写者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是创立于1941年的国立北平俄文专科学校。校名最初是由当时的校长、著名语言学家陆志韦所题写的。1941年秋,学校更名为国立北平俄文学院,校名仍由陆志韦所书。1949年后,学校曾先后更名为北京俄语学院、北京第一外国语学院。在这一时期,校名题写一直沿用陆志韦的手迹。1964年,学校定名北京外国语学院,毛泽东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中文校名。这是北外校名首次使用毛主席的亲笔题字,对学校意义非凡。
北外更名后校长叶嘉莹重新题写校名
1996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改名的批复》,北京外国语学院正式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更名后,时任校长的叶嘉莹为学校重新题写了中文校名“北京外国语大学”。叶嘉莹当时正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精湛的书法造诣给新校名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次校名的更换,标志着北外由“学院”升格为“大学”,学科范围也得以扩大,是学校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北外英文校名由原校长翦伯赞题写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英文校名方面,“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这一校名是由学校第四任校长翦伯赞所题写的。翦伯赞同志是著名翻译家,担任北京外国语学院院长期间,为学院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精美的英文字母,成为北外英文校名的最大亮点。北外英文校名“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意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中文校名对应,体现了学校的国际化办学理念,也彰显了北外强大的外语实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名的题写,记录了学校发展的点点滴滴,蕴含着北外人对母校的热爱与诠释。从陆志韦到毛泽东,再到叶嘉莹、翦伯赞,每一代北外人都在校名题字中留下了自己的心血,使北外积淀起独特的人文底蕴。校名是学校的符号和灵魂,北外人以饱满的热情吐纳着老北外的传奇与荣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