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营销课-差异化竞争导致同质化问题

2024年1月1日 601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营销课一书中提出,当今市场上大多数企业为了脱颖而出,都在寻求差异化。但是这种差异化往往很小,容易被模仿超越,结果导致竞争者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产生严重的同质化问题。本文将结合书中观点,分析当今市场同质化严重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差异化战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各企业为了生存都在寻求差异化。但是差异化如果过于表面和细微,则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结果就是各企业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产品和品牌之间出现同质化。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营销课一书中分析了这一问题的成因,提出差异化竞争本身就存在问题,容易导致同质化。具体来说,无论是通过加法还是乘法升级产品和品牌,结果都难以带来真正有意义的差异。而各企业又难以抗拒要在各方面取得均衡发展的冲动,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均衡只会导致集体平庸,无法真正脱颖而出。

面对同质化严重的困境,该书提出了逆向品牌战略、超越行业品牌战略和敌意品牌战略等解决方案。这些战略的共同点都是不按常理出牌,与市场主流思维背道而驰,从而获得真正的差异化。比如,逆向品牌战略可能会故意减少某些服务或功能。超越行业品牌战略则是完全颠覆产品的定义和分类。具体案例包括谷歌的简约化搜索页面、红牛的保密和限量策略等。当然,差异化并不对每一个品牌都百分百适用,还需要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调整。但这些思路为寻求有效差异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差异化竞争原本是为了使品牌脱颖而出,但其本身的弊端又导致了同质化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跳出传统思维,以逆反创新的策略来获得真正的差异化。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营销课对此给出了深刻的分析和思考。这对指导企业营销实践,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加法升级容易使产品同质化,无法获得真正差异化

从参考内容可以看出,传统的加法升级指的是在同一产品上不断增加新功能,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但是这种做法极易导致产品同质化。具体原因是,一开始企业推出新的功能,消费者会感到新鲜和满意。但其他竞争对手很快会模仿这一功能,使其变成整个行业的标准配置。到最后,各企业的产品变得越来越相似,消费者对这些功能的满意度下降,转而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如此循环,产品之间的差异就越来越小了。

比如,手机厂商可能会在新机型上加强拍照功能,增加美颜算法等。起初消费者会觉得不错,但其他厂商很快也会跟进。过一段时间这就变成所有新手机的标配了,消费者也就见怪不怪,转而要求提高像素或加入新的功能。可以看出,加法升级难以从根本上获得差异化优势,只会让产品程度不同而已。

相比之下,减法创新如谷歌的简洁化搜索页面,与其他门户网站形成鲜明对比,而且难以被模仿。这才是真正的差异化。所以企业要跳出加法升级的思维,改通过减法或重定义产品等创新手段来获得差异化。

乘法升级也容易使市场产生过度细分和同质化

乘法升级指的是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推出定制化的专门产品,这在当下市场中也较为常见。企业通过细分市场,试图更准确定位每个细分用户的需求。但参考内容显示,这种乘法模式也存在问题:

第一,细分市场本身需要进行差异化定位,但许多企业都使用相似的标准,结果还是同质化严重。第二,过度细分会催生出大量细微差异的产品,这些差异对消费者来说缺乏实质意义。第三,细分市场规模有限,无法为企业带来足够规模效应。

例如,出租车软件市场被细分为快车、优享车、大型车等,但对消费者来说,这些差异很小。再如,洗发水被细分为各种功效,但实际效果可能都差不多。我们可以看到,乘法升级也难以避免同质化的问题。

相比之下,以全新角度重新定义产品,跳出原有的品类框架,能更直接定位到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这是获得差异化的有效途径。无论是加法还是乘法,传统升级思路结局都是同质化,企业要跳出这种困局。

逆向品牌战略通过简化或增强非功能性元素获得差异化

逆向品牌战略指的是企业采取与市场主流趋势相反的方式,通过减法或非功能性元素获得差异化。例如谷歌简化搜索页面,与当时网页门户网站的功能齐全形成对比;捷蓝航空取消免费餐饮等服务,转为提供豪华座椅和卫星电话等。

这些举措看似与用户关注的功能需求背道而驰,但实际上却正好抓住了消费者的痛点:越来越复杂的产品让人“选择困难症”加剧,简单化反而更受欢迎;免费餐饮变成必备配置后,消费者更看重舒适性等非功能需求。

可以看出,逆向品牌战略的实质是洞察消费者不为人知的真实需求,通过减法或非功能性创新来满足这些需求。它与主流品牌形成差异,让消费者有“非常规选择”,从而建立品牌忠诚度。许多成功品牌都采用了这种策略,这也证明仅仅依靠传统加法和乘法升级难以实现真正差异化。

超越行业品牌需要颠覆性地重新定义产品

要实现真正差异化,超越行业品牌战略提出需要完全颠覆性地重新定义产品。产品与品类的对应关系,会规定消费者的预期和体验。如果产品无法突破原有类别的框架和印象,那么重新建立一个类别会更有效。

例如索尼的AIBO机器狗,它跳出了电子产品的功能性框架,而是定位为能带给人情感陪伴的电子伙伴。又如金佰利的“成长裤”转变了消费者对纸尿裤的刻板感知,减轻了大龄儿童的心理负担。

可以看出,这类案例并没有简单地在原有产品上做改进,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产品给人的定义和感受。它打破了用户对特定品类的固有期待,让人“抛开成见”去体验产品。这种颠覆性的重新定义才是实现差异化的关键,也让企业真正领先于时代。

相比之下,传统加法和乘法升级仅是在原有框架上做文章,因此难以跳出同质化的窠臼。企业需要像这些成功案例那样勇于颠覆产品定义,才能在市场上真正脱颖而出。

敌意品牌通过强调反面形象获得特立独行的差异化定位

除了减法和重新定义产品,敌意品牌战略也是获得差异化的途径之一。具体来看,这类品牌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它们敢于展示产品的某些“负面”特征,比如故意强调产品的缺陷和局限性,这与主流品牌形象塑造恰恰相反。第二,它们采用反向营销,不做传统营销,而是设置门槛让消费者主动接受它。第三,它们会刻意制造产品的稀缺性和难得感。

这些做法无疑会使一部分消费者望而却步,但同时也让另一批非主流用户产生强烈认同感和品牌忠诚度。反其道而行之让敌意品牌站出来与众不同。它们与主流价值观存在张力,但正因如此更容易吸引感知力敏锐的消费者。

例如迷你汽车刻意强调小车身的局限,但小巧却深受都市用户喜爱;红牛塑造专属年轻人的反主流形象。敌意品牌思路新颖,也为获得差异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哈佛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营销课通过深入分析了当今市场上的同质化问题以及其成因,即差异化竞争本身的局限性。该书提出了逆向品牌战略、超越行业品牌战略和敌意品牌战略等创新解决方案。重点是跳出传统思维,以减法、重定义产品、限量等逆反创新的手段来真正获得差异化。这为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参考,有助于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xiaoshengchu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