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建议去德国留学 - 院校排名与就业前景存在短板

2024年1月30日 91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其中以英美澳为主流,德国留学生相对较少。德国免学费政策无疑吸引着众多学生前往深造,但我们不应忽视德国留学存在的劣势。本文将从院校排名、专业设置、费用支出、文化差异等角度深入剖析为何不建议中国学生选择德国留学。

德国拥有悠久的教育历史,大学学术氛围浓厚,理工科研实力雄厚,尤其在工程和制造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就世界知名排名而言,德国高校的综合排名并不突出,仅有少数大学进入世界百强。就业方面,除汽车、机械等优势专业外,德国学历回国求职含金量有限。语言学习压力巨大也是避让德国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针对德国留学的院校排名、专业设置、毕业就业等情况深入剖析,给留学生以警示,避免选择德国留学后才后悔莫及。希望对正在纠结是否选择德国留学的学子有一定帮助。我们将以充满吸引力的免费政策为切入点,多方位剖析德国留学的劣势所在,以期给予中国学生一个全面的评估参考。

德国院校世界排名普遍不高 回国就业价值有限

尽管德国拥有悠久的教育历史和严谨的学术氛围,但其高校在世界知名排名上并不占优。例如QS和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中,进入世界百强的德国高校屈指可数。以QS2022排名为例,进入前100的仅有慕尼黑大学和慕尼黑工业大学2所。即使扩大到世界200强,也只增加了海德堡大学、亚琛工业大学等几所。德国高校的平均排名远远落后于英美高校。

排名的影响力不容小视,许多跨国公司及政府部门在招聘时会参考应聘者毕业院校的排名。对于大多数回国就业的留德生来说,相比英美名校毕业生,德国学历在简历上的加分幅度非常有限。很多HR并不熟悉德国的学校情况,也不了解其教学质量。这意味着,尽管某德国大学在工科研究实力雄厚,但其学历转换到就业竞争力的时候并没有显著优势。

另一方面,德国的教学语言以德语为主,对于大多数回国就业的中文母语人士来说,德语的应用场景也较为有限。这与英语形成强烈对比,后者被视作职场必备的国际化语言。

因此,如果只是为了镀金回国发展,盲目选择德国高校并不明智。学历排名不高且语言应用窄,很可能导致高投入低收益的尴尬局面。想要在国内职场取得竞争优势,还是要谨慎评估各国院校的品牌影响力。

德国专业以工科见长人文相对薄弱 不敢恭维

作为制造业大国,德国在工程技术领域积累了厚实的教学与研究基础,机械、电子、汽车、航空等工科专业实力雄厚,国际公认。德国工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持续为本国工业发展提供源源动力。

相比之下,德国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学研究则较为薄弱。在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德国少有人文社科类专业进前50,顶尖院校也只有法学和艺术类专业进入前100。部分原因在于德语的局限性,英语才是当今学术界的主流语言,著名期刊杂志多采用英语编辑。而德国学者较少与国际学界接轨也降低了其影响力。

另一方面,德国的哲学、文学传统发达,但相对偏重理论研究,实践应用方面稍显不足。以国际关系和传媒为例,英美院校通过案例教学、实习机会等使学生真正掌握职业技能,德国院校在这方面做得不够。

综上所述,如果你的专业偏文科,希望通过深造获得国际视野和实务经验,建议把英美国家作为首选。相反,工科生可以大胆选择德国,那里集聚了世界一流的师资和研究条件,是锻炼工程思维的热土。但文科生还需慎重,别因为免费政策就盲目选德国,以免学业环境不符合自己发展需求。

语言门槛高 初期沟通困难

对于大部分专业来说,德国大学的主要教学语言为德语。根据官方统计,超过70%的本科项目采用德语授课。研究生阶段英语授课课程所占比例稍高,但许多理工科专业依然坚持使用德语。

这给大多数以中文为母语的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语言学习压力。要在1-2年时间内通过德语考试,到达能够上专业课的水平非常困难。许多同学在语言关无法过关,只能中断学业返回中国。即使到了大学正式学习阶段,由于德语水平有限,上课听力理解也极为吃力,大量时间会花在自学上,也无法与本地学生轻松交流。

相比英语国家,这种语言隔阂问题更严重。毕竟英语已经成为实际的世界通用语言,大部分中国学生具有一定基础,到英语国家后适应相对较快。但德语门槛明显更高,需要付出更多时间精力。否则,将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当然,语言困难只是初期问题。经过长时间浸泡,语言能力终将提高。但前期的痛苦不能回避。建议大家衡量自己的语言学习能力,如果无力在短时间内掌握德语,不妨考虑英语国家等其他选择。

生活费用不菲 购房比国内难

德国生活费用虽然不如英美高,但也并非十分便宜。以租房为例,慕尼黑等大城市一个人租房每月至少需要500欧元,转换到人民币接近4000元,几乎相当于北上广深线一线城市的租金水平。而德国的收入水平并不高,普通白领月薪在3000-4000欧元区间,扣除税费和生活费用后实际入手并不多。

此外,德国的购房难度也较大。高税收环境使得房贷利率较高,普通市民购房需按揭30年以上才能负担得起。而外籍人士购房需自备大量首付,银行也不太愿意提供房贷。相比之下,中国普通人购房只需按揭10-20年,甚至利用公积金全款购房都不罕见。这导致很多在德国长期生活的外籍人士仍选择租房。

当然,这与德国的高福利和医疗保障制度分不开。个税虽高,但基础教育、医疗等全面覆盖。而中国则需自行支付更多生活费用。但无可否认,德国的生活成本确实不低,购房也难上加难,经济压力依然存在。想定居德国的人需要做好充足准备,不要抱有经济生活会大幅宽裕的错误期望。

就业政策宽松 容易拖延毕业时间

德国奉行开放的大学制度,课程设置灵活,毕业时间也相对弹性。同时,其打工政策非常宽松。留学生可以合法打工120天,以缓解经济压力。

但这也容易使一些学生陷入工作与学习两头烧的状态。课余时间打工可以赚取生活费,但也会分散学业 Attention。更有甚者,为了挣快钱,选择暂缓学业周期外出全职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整个留学时间。

相比之下,英美国家的学制更加严谨,课业占用时间多,仅有的业余时间也会聚焦在课堂以外的经历提升上,如参与社团活动、自主项目等。学生很难有过多时间从事兼职工作。这样的高压环境迫使学生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确保毕业进度。

德国宽松的就业政策对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无疑是福音。但也需要他们有足够的自制力,做好时间管理,利用好打工带来的利益,避免延误原本的毕业规划。否则,最终只会)/(-)收益。

严谨内敛的德国民族性格 融入本地不易

德国人以严谨著称,行事规规矩矩,不善于与陌生人热络交流。其内敛的民族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外国人的融入。刚到德国时,你会发现德国本地人并不主动与外国留学生接触,也不太愿意帮助他们,双方像隔着一堵无形的墙。

语言障碍是其中一个原因。大多德国人虽然掌握一定英语水平,但并不愿意常用英语交流。这使得许多不谙德语的外国人失去与本地人进行日常交流的可能。

此外,德国人注重隐私,不太参与集体活动,与外国留学生也少有交集。留学生主要的社交圈子就是学校里的其他外国学生。想要融入德国本地社会较为困难。

不过,这只是刻板印象。年轻一代德国人的国际视野已日益开放,也有很多人乐于与外国人交往。而学习德语、积极参与本地活动等也会有效增强融入感。仅仅因为民族性格差异而放弃德国并不明智。文化融合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外国人也要omain主动打开心态,才能减少隔阂。

综上所述,尽管德国提供免费的教育政策,但其教育资源与就业环境相比英美等国家确实存在一定的短板,主要体现在院校排名不突出、专业设置偏重工科、语言障碍较大、薪资与生活成本比不高等方面。所以对于资质一般而又缺乏清晰规划的中国学生来说,盲目选择德国留学可能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德国在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实力。因此,如果专业定位明确,学习规划合理,德国仍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但综合各方面条件,想要最终成功留德就业,道路仍然十分艰辛。

xiaoshengchu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