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包括目标重教学轻育人等内容 - 教学与育人相结合

2024年1月9日 98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生成长与发展。当前课程建设存在问题,如目标重教书轻育人,内容老旧无挑战,教学注重传授少探究,评价体系不完整。要改进这些问题,一流课程应具备思想性与学术性。思想性体现在融合立德树人,学术性体现在体现科研教学相结合。此外,要转变教学模式,构建评价体系,推动课程与技术深度融合。

课程目标过分追求知识记忆,相对缺乏对学生分析评价和价值引领

当前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课程目标重视传授知识,而相对轻视对学生的培养与引领。具体体现在教师在设置课程目标时,过分强调学生静态知识量的增长,以及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的逐点灌输,考核时也过分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不仅忽视了对学生分析问题、独立评价的培养,也较少对学生价值取向、品格素质的引领。这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并不契合。
为了实现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机统一,我们需要在课程中加强对学生分析判断与独立思考的培养。比如增加更多案例分析的环节,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见解;设置更多开放式试题,考察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此外,教师也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责任,通过案例剖析、典型Symbols分享等方式,启迪学生,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高尚的社会公民。

课程内容陈旧不挑战,未与前沿成果共享

当前课程内容更新不够及时是另一个突出问题。部分课程仍在使用十几年前的教材,这些教材大多偏重基础理论,没有与时俱进地反映学科最新发展。学生无法通过这些课程内容接触到前沿的研究成果、产业技术进步等前沿性内容。这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他们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
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首先要提高对所执教学科目前沿发展的了解程度。通过跟踪学术期刊、参加行业会议、开展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及时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其次是在课程内容安排上,适当减少基础理论的讲解,腾出更多时间介绍前沿成果及其产生背景。最后,在教材建设方面形成常态化机制,确保教材内容的时效性,使之成为学生接触前沿知识、开阔视野的窗口。

教学方法简单传统,课堂互动不足

当前课程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的传统模式。这种灌输式教学,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主动参与程度不高。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师负责向学生传输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将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典型的做法包括采用翻转课堂,利用网络平台推送视频、案例等资源,提前让学生自主学习。而在课堂上则通过讨论、展示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此外,也可以采用微课堂的模式,利用碎片化的知识点传递、手机APP参与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哪种方式,重点都是要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使教学模式更加灵活多样,从而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考核评价方式单一,没体现全面系统性

现有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采用期末闭卷笔试的模式,采用一考定终身的方式。这种考核把关重点放在对知识点理解和记忆的检验上,很难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无法检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难以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建立系统的、全面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首先,在考试方式上实现多元化,既有闭卷笔试,也增加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团队项目等开放式、非标准化的考核。其次,实行全过程的评价,不仅关注期末考试,也注重过程性的形成评价,如平时作业、讨论表现等。再次,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既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关注分析判断、团队合作、实践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较为客观、全面的判断。

课程建设的主题是教学与育人相结合。要融入思想性,体现马克思主义引领作用;具备学术性,体现科研教学一体化;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探索多样灵活教学模式;构建系统科学的评价机制。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成长,是学校提升办学质量的关键举措。

xiaoshengchu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