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语言和母语的区别 - 语言习得的关键影响因素

2024年1月25日 73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在多语言环境下,个人的语言习得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官方语言和母语就是两个对语言习得产生关键作用的因素。本文将以“官方语言和母语的区别”为核心关键词,解析两者的定义、学术观点,并结合语言习得的特点,探讨官方语言和母语这两类语言的区别以及对语言习得的不同影响。

母语的定义 - 个人语言习得的第一语言

母语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开始最先习得和使用的语言,通常也是这个人使用最频繁、最自然的语言。根据语言习得理论,婴儿出生后大约9个月内就开始通过听觉输入习得母语,这时期的语言刺激会在大脑中形成语言中枢,母语的语音系统、词汇、语法等知识也在这个时期内部自然习得。所以母语是语言习得的起点和基础,它奠定了一个人语言思维的模式。同时,后续习得的第二语言也会受到母语的影响或“迁移”。可以说母语对一个人的语言学习和使用能力起到关键性的影响。具有代表性的是重庆籍的语言学家庆晓筱,她指出母语是内隐习得的第一语言,会决定一个人以后学习所有语言时的发音习惯、语法理解等方面的特点。所以母语不是外来干预强加的语言,而是语言习得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个人第一语言。

官方语言的角色 - 国家语言政策与权利义务

相比母语属于个人层面的语言选择,官方语言则是国家层面对公共语言环境做出的选择。一个多民族国家需要选定一种或几种语言作为官方语言,用于政府机构的公务工作、学校教学、公共场所标识等方面。不同国家对官方语言的要求不同,有的国家法律明确规定公民有学习官方语言的义务,比如新加坡明定华语为主要通用语言,公民必须掌握简单的英语和母语以外的第二语言。而有些国家并不强制公民学习官方语言,如中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将语言学习作为公民的权利而不是义务。另一方面,官方语言的推广也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非官方语言使用者接受母语教育的权利也需要通过法律保障。所以官方语言是国家语言规划的产物,其作用是推广和规范公共语言环境,但不应构成对公民个人语言选择的强制干预。

语言学界视角 - 方言语言还是民族语言

关于母语语言身份的认同,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母语也可能是属于同一语言体系下的方言,比如粤语和普通话都属于汉语方言,不能将其简单等同于语言。但也有观点强调语言的社会属性,认为不同语言代表不同的民族认同,即使互通的语言如果和不同的民族文化体系联系在一起,也应该被认定为独立的语言。前者更加中立客观,后者则含有浓厚的政治和文化寻根的意味。语言学界普遍认为,语言标准化过程中官方语言对方言会产生同化压力,导致语言环境单一化。但语言的多样性也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不能简单否定方言语言的文化价值和语言权利。需要处理好推广官方语言和保护语言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而不应将母语方言与民族割裂开来。

通过上述对官方语言和母语的分析,可以看出两者在语言习得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母语是个人语言习得的起点,是自然习得的第一语言,影响个人思维模式和语言学习策略。而官方语言是国家层面的语言选择,对公民的语言学习具有推广和规范作用,但不构成强制的语言习得义务。语言学习应关注民族文化认同,处理好母语和官方语言的关系。

xiaoshengchu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文章评论